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上一句是啥(刘禹锡酬乐天充满正能量)

初读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之诗,其《陋室铭》中的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亦或是 " 何陋之有 ",于简陋的居室中,超凡脱俗,不失对风雅的向往与追求,可以说境由心中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日再读刘禹锡之诗,对一位诗人的看法由浅入深,正如马克思所道 : "人的认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可向世人展现诗人的另一面。


贬谪之苦,政治失意,纵观历代封建王朝,比比皆是。而宦海沉浮,官场污浊,人无法独善其身。"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那个闭塞且的古代,与世隔绝并非是众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反之,在当时的四川等地,远离君王,万户萧疏,人迹罕至,刘禹锡宛如弃置在道旁,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遗世独立、空怀报国之情却无处施展的屈原。

于常人,必定愤恨交加,笔头直指当朝权贵,无情揭露政治黑暗。

刘禹锡之诗虽有不平,但并非沉郁顿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西游记》中的天宫,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虽为神话传说,但正是如孔子所曰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该诗巧用典故:晋人王质回乡之时,手中的斧子竟已腐烂。原来,时过境迁,物转星移,细数时间,已经一百年整,当刘禹锡长期贬居他乡,终有一天受君王赏识,重返京城,虽然雕栏玉砌应犹在,朝廷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诗人神情恍惚,仿佛已经穿越时空,身对政治毫无亲切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实乃画龙点睛之笔,此句一改前句消极、愤恨、悲观,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事物发展不会拘泥于死板的纲常、不堪回首的往事,人唯有创新,才不会脱离社会,否则,是反动,是开历史倒车。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 " 天下大事,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 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的人口大国,破旧立新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上显得尤为关键。从一穷二白、荜路蓝缕七十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实护盾,科技创新让中国巨龙腾飞,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没有科技创新,谈何民族复兴 ?

于个人而言,我们要有向过去决裂的勇气,又要主动学习新思想,善于接纳新事物,以创新思维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