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地图简介: 唐河县域地名之源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人群为了生活、生存的需要,对周围自然地理实体的区别指称,就是最早的地名。原始地名仅仅是人们对周围自然地理实体的临时随意指称,称谓久了,约定俗成为固定的地名。

随着人口繁殖,聚居点名越来越多,就造成识别和使用方面的困难,于是反映家居点类别的通名也应运而生。《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邑”、“都”就成了当时三个不同等级的聚落通名。“聚”作为村庄的通名一直延续到两汉、南北朝。像宜秋聚(今井楼)即为汉代著名聚落。

自汉代至清代,由于封建王室及贵族官僚之私田越来越多,庄田(清代曰庄园)在农村大量出现。农村聚落的通名“庄”(《正字通》“田舍曰莊,莊俗作庄”)皆来源于庄田的莊。和“庄”同时出现的聚落通名“村”,字形原为“邨”,俗谓伧俗鄙野曰村。“庄”和“村”的最初涵义均为野外田舍。可二者相比,“村”比“庄”更荒鄙。

唐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城郊乡寨茨岗遗址、湖阳遗址、祁仪乡的许河遗址、毕店镇的回龙寺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古往今来,地名之多,繁若夜星。追本溯源,原始地名多半是反映或标志自然实体及生态环境的地名。而这类地名后来成为繁衍、派生其他各类地名的本源和母体。

经过地名普查和进行标准化处理,全县自然村镇3034个。以建立时间的先后为序,始建于夏、商、周时代的6个,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25个,隋、唐、宋、元四个朝代为69个,明代为1455个,清代为1389个,民国时期32个,解放后新建村镇58个。从村镇的名称由来看,以姓氏命名的有2040个,以营、屯命名的76个,以人名作地名的114个,以山、河、岗、沟、堰、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及生态环境命名的263个,以物产命名118个,以名胜、吉言、传说命名的117个,以方位、里程命名的102个。其他如寺、庙、庵、堂、地势、桥、井、店、铺、集、寨等命名的204个。还有其他如交通、水利、名胜古迹、历史地名、自然实体、革命纪念地等地名340个。

一、庄、村是聚落的基本通名

相传自周、秦以来,唐河屡经战乱,尤以元末、明末战争的焚掠最为严重。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义军基地在南襄盆地。“老营在唐县”,而“精锐尽聚于襄城”。明王朝军队攻占宝丰,捣“唐县,破之,杀家口殆尽”。

当时唐河县境百余里人迹罕见。像这样的荒凉景象,历史上曾有过三四次之多。明、清两代大量移民迁居此地,其中以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的为最多,也有来自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流民,分散在全县各地,结草为庐,搭庵居住,垦荒种植,繁衍后代,聚族世居,以姓氏作为村名(含姓氏前加限制词:方位、大小、新老等),相沿至今。

桐寨铺镇槐树底村王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建村,为了永远纪念,也栽了一棵槐树,定村名槐树底。因俗称山东一带的人为“侉子”,山西一带的人为“爪子”,得村名侉子营、找子庄。

桐河乡大郭庄郭姓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村,后人口发展,“桂花院”有八子一女,分门别户另立村庄,今日桐寨铺镇的二门岗(郭二门)、郭三门、郭四门、郭五门、郭六门、郭七门等村名即来源于此。

张店镇的牛大门、牛二门、牛三门、牛四门、牛五门、牛六门等是牛姓聚族世居形成的村名。

桐寨铺镇惠老营,原名四平村,惠姓聚族世居,据其家谱记载:始祖惠伯通,原系山西洪洞县人,明洪武元年(1369年)逃荒来南阳府东70里唐县西北45里四平村定居。惠伯通三个儿子,长子征、次子良山、三子和,长、次两门又生12子(和子在延安),人口繁衍,人口渐多。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惠姓族人出资整修唐县明刹乾明寺,声名大振,遂将村名改称惠老营。现在解凹村西有惠姓12祖坟,即长、次两门12子的坟墓。

桐寨铺镇的惠寨,原名李楼,南宋时,原是河道码头,宋、元、明三个朝代,木船经此北通桐河店和高庙。宋时李姓在此建有楼房,得名李楼。因帮助宋将孟宗政及其子孟珙会同岳家军与蒙古军共同围金于蔡州(汝南),灭金后,孟珙又与元军作战,元军退时将李楼焚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惠姓自惠老营迁居此处,村周兴修土寨,改称惠寨。

1972年虎山水库建成蓄水,部分村庄迁出,新建了永红、向阳、立新、建新等村庄。大河屯党建庄是1964年褚庄党支部为方便生产,动员冯庄、高庄部分群众新建的村。张店毛新庄,原名南湾,紧靠唐河,为防水患,1953年北迁1.5公里,取“在毛主席领导下建的新庄”之意。

马振抚乡二烈,原名为万粮碑,解放前夕,区长岳魁元、区干王成贵被国民党一二七军保安三旅中尉军械员郭敬善(万粮碑人)杀害,1948年成立乡政府时,为纪念二位烈士,在烈士墓前立了纪念碑,并将乡政府命名为二烈乡(今二烈村)。马振抚乡太章是以烈士陈太章的名字命名,陈太章1948年被还乡团杀害。源潭光庄,清代张姓始住建村,取名张庄。日本侵略军烧毁村庄,村民义愤,把村名改为光庄。上屯镇幸福刘是清初刘姓始住建村,初称刘庄。因地瘠民贫,习称“可怜刘”。建国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改称幸福刘。

二、反映自然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通名

唐武德五年(622年),因唐子山而置唐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民力不及废唐州为唐县。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民国二年(1913年)改名沘源县,1923年以沘水之源不在县境,名不符实,以唐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境改称唐河县。三家河以卢家、曹家、苏家三河所汇而得名。蓼山因古时山上遍生蓼子花,花开鲜艳夺目,故名。石柱山山势险峻,峭石如柱,故称石柱山。相传大禹治淮曾系舟于石柱。山顶筑有石寨,称“擎天寨”。华山山上松林繁茂,泉水淙淙,风景如画,称之为画山,后讹为华山。桐河乡的龙泉村,以村北自流泉,泉水四季长流,得村名龙泉。

黑龙镇的水泉,以村东深沟中多泉水,经常有涓涓细流涌出得村名。龙潭镇的岗陈村,以陈姓在岗南头建村而得名。祁仪、马振抚两个乡地处浅山区,沟壑纵横,以沟命名的村庄达82个。

湖阳、桐河、马振抚三个乡镇沿河建村,以河命名的村庄达23个之多。桐寨铺镇的肖堰,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肖姓从山西来此经商,后弃商务农在此落户建村,为解决吃水困难,在村旁开挖三个蓄水堰,习称肖堰至今。郭滩镇万金山系丁姓于清初从湖北孝感迁此,建村于唐河故道的沙丘上,历年洪水从没淹过,人称万金山,沿为村名。湖阳镇的叶山村,清初魏、白二姓建村在叶山西坡,村以山名。

黑龙镇的倪家山村,相传是明代倪姓自湖南耒阳迁此建村,村东依山而得名。大河屯镇的粪堆王,相传明代村内有一大堆粪,大车小车数日拉不完,便以“粪堆王”为村名。桐寨铺镇草店,系杨姓于康熙年间迁此,当时此地野草丛生,以杨(羊)住草地不缺草吃为吉利而定为村名。同时还有里程命名的如二里桥、四里桥、三里庄、五里埠、七里井、八里岗、十八里党等。

以职业和物产命名的如油坊庄、粉坊庄、枣园、柿树园、柏树园、楸树庄、桐树园、簪李、帽李等。郭滩镇在东汉时期相当繁华,当时名“戈家潭”,系玉仙街(今新野县施庵)的起货码头。明初曾遭特大洪水灾害被毁。后郭新斋带二子坤山、坤海自山西迁此居住,改称郭家潭,清初形成集市。因沿唐河两岸滩地盛产瓜类,每逢旺季,集市上到处是瓜,俗称“瓜滩街”,后改称郭滩。郭滩镇大树赵是明初赵姓始祖赵本成从洛阳迁此,初名游里埠屯,为明代唐县的军屯。后因村中有棵大树,习称大树赵。

以吉言嘉语命名的如太平庄、五星庄、向阳庄、同乐寨等。以地势命名的村庄如凤凰台、砚河、台子庄、张盘龙、牛巴冲、拧车湾、李半坡、李岗顶、刘双冢、半坡王、石嘴、深沟、戏台场、八叉沟、朝阳沟、乱沟、岭尽沟、盖上、堰窝、田池等。祁仪乡磨角房,原名天水村,清代赵姓始住建村。为防匪患,村民建磨角房,形成房寨,习称磨角房,相沿为村名。其他如李营寨、牛寨等均为明、清时期筑寨防匪而得名。

三、反映农业经济、商业贸易实体的通名

反映农业经济的营、屯:建营屯田始于西汉,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别,取其收入以充军饷,历代相传已达2000多年。营、屯的分布主要在平原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适宜农耕。康熙三十五年《唐县志》称:“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王都遣敕南阳之形唐实司其胜焉”。

唐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屯称营的村庄也多,至今在全县地名中称营的村庄有61个,称屯的村庄有15个。桐寨铺镇上屯村和下屯村,相传是三国魏的民屯,由张龙昌主持此屯,耕地48顷,习称四十八顷张家园,共分高、低两个聚落,地势较高的称上屯,地势低的称下屯。

昝岗乡闽营村,其中的闽营西街、闽营老街、中营、前营、东小庄五个聚落,历史上统称闽营。清康熙七年(1668年),总兵涂显,字孝臣,奉圣旨维持社会治安,在此处安营扎寨,共分前、后、中、左、右营(今东小庄为当时的左营),后来官兵在此屯垦定居,因涂总兵原籍福建,故得村名闽营。湖阳镇东长营是东汉名将马武曾在此驻扎,连营数里,人称长营。明初,李姓在长营东侧建村,称东长营。上屯镇马营则是马武的兵营和养马所。

上屯镇位居唐河冲积平原,以屯命名的村庄为最多,有三国魏时屯兵养马的马屯,明末将领左良玉屯兵的左官屯(清易名为上官屯,简称为上屯),商贾云集形成的土墙屯(清初改称下官屯,简称下屯),还有其他不同时期命名的三基屯、赵基屯、井岗屯(原名井庄屯)、温基屯、五美屯(原名乌梅屯,为复姓乌梅的人所建)等。

反映商业贸易和交通的店、铺、集、镇:清康熙三十五年《唐县志》载:“程有铺、铺有兵,纪程次以传邮命,分地界以均劳佚,制甚善矣。唐虽僻处宛东,而东连桐柏,西通宛洛,南控襄樊,北交裕舞,山河险道之间,羽檄往来奔驰,不敢告劳也”。又云:“镇之有集,通功交易,招生聚而便商民也。唐处荒僻,较之通都大邑,相去什伯,然布帛黍粟,不无贸迁。自明季焚掠之后,百市俱废,今所辖集镇,仅其名而已,况土著之民,货殖无资,类皆秦晋贾人,僦居经营。”

唐河境内明、清时期的16铺27个镇店,即由此派生而来。城关镇,明时曾设总铺,赵冢铺、桐寨铺、福星铺双桥铺原为唐县通往南阳驿道上的四铺。桐寨铺原名许友镇,始建于隋,毁于元。元至正年间,山西移民来此,定居于旧址西二里许母猪河东岸,当时桐树成林,形成自然寨栅,过往客商到此食宿,形成店铺,称桐寨店,后在此设程铺,改称桐寨铺。

福星铺(今半站店),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李营寨李姓六世孙分居此处,开设店铺,称福星铺。因位居南阳至唐县古道之半,习称半站店。村西500米处立有界牌“南唐两县接递议事处”,并建有界牌桥。

县境东部的黄家店铺(今黄店)、大河屯铺、涧岭店铺是唐县至泌阳之间的三铺。清初之张家店(张店镇)、白秋、长秋、郭滩、湖阳、苍台、龙潭、毕店、下屯、上屯、马振抚、祁仪、桐河、源潭、井楼等均为明、清时期的著名镇、店。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和政区的变迁,昔日的杨家店、郭家店、板仓店、张博士店等集市都随之消失。

县城东部的古城、王集,城北的代店、刘斌桥等集市废而复兴。县南的丁岗镇和以烈士闫普润名字命名的普润镇是解放后的新兴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