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饺子名称的变化过程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长相已经是半月牙型的了,被称为“月牙馄饨”。吃法也和现在有的地区吃饺子的方式类似,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当时把这种月牙型的食物统一称之为馄饨。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了另一种吃法: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名字也变成了“偃月形馄饨”。从此,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分家”
到了宋朝时,人们对这种“月牙馄饨”有了个新的叫法:角子,又叫角儿,是“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朝时称其为“扁食”(“匾食”),(有的地方沿用至今);清朝时出现了如今最普遍的称呼:饺子(饺儿)。
另一方面,我们从考古发现中,也能证明饺子的历史。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的薛国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一座疑为春秋中晚期的薛国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一套青铜礼器,其中一件铜簠(音fu,三声)里摆放着一些呈白色,个体为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的食品。经考察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今天饺子和馄饨的祖形。1981年5月,在重庆市一座东汉(或三国时期)古墓中出土了所谓的“庖厨俑”,据说在其厨案上发现了花边形饺子的模型,饺子的花边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现在我们吃的这种饺子,则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一座唐墓中,随葬的一只木碗中摆放了若干饺子,外形完整,形如半月,与现代饺子几乎完全一样,吃法似乎也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和现在一样。
2,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古人对冬至非常重视,将它作为冬季的一个大节来过,又名“冬节”或“冬至节”。从先秦时期,就有冬至祭祀鬼神之礼;汉朝时,冬至成为一个节令;到了唐代,冬至朝贺之礼被正式确定下来,皇帝这天在圜丘进行相关的祭祀仪式。在唐朝文献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至日,空[酒]馄饨,故勒驰屈,降趾为幸!”(敦煌文书伯三六三七号杜友晋《新定书仪镜》,《冬至》书)第一次记载了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在冬至这天吃馄饨(既饺子)的习俗;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民间已经不太重视过冬至,但是冬至吃馄饨的食俗保留了下来,并且又逐渐发展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至此,现在我们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才慢慢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