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见战国•孟轲弟子《孟子•尽心上》:“古人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对喜欢以原则作交易的宋句践说:“你喜欢拿原则作交易,而我说的交易,是指不论别人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是指的‘自得无欲’。”宋句践说:“怎样才能‘自得而无欲’?”孟子说:“尊德乐义,就可以达到。所以人穷也不失义,得行其道,这样使民众不失望。古之贤者得志于君国时,则使德泽加于民众;不得志时,则修身正操立于世间;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则独善其身,不失操行;得以推行主张,则要以治身之道治理天下。”
这是孟子对士大夫“修身”与“平天下”关系的论述。这一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唐•白居易长期过着流浪生活,了解劳动人民疾苦,唐宪宗元和年间作谏官期间写过一些讽刺权贵的诗,受到贬谪。元和十年作江州司马时,在写给自己好朋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提出自己的主张,总结了自《诗经》以来文学创造的经验,批判六朝时内容与形势相脱离的文风,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即文学要为反映现实、为整治服务,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白居易思想上受阶级局限,伴有浓厚的士大夫阶级消极悲观思想,形成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如他在信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故仆志在普济,行在独善,幸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意思是:不得意时要保持好个人的品德,有了地位权势之后,就要按自己坚持的主张把天下治理好。白居易说他常以这个话为座右铭,主张大丈夫应当是坚持原则而等待着时机,有能力又遇有好的时机就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否则就要退隐。就我的志愿来说是想实现“兼济”,不能“兼济”就退隐而保持个人的节操。把这种意愿坚持到底,就是我的人生观,再把它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了。这里,白居易把诗文作品同自己的思想与人生态度和政治的关系,讲得很清楚。
唐•韩愈在《圬者王承福传》中说:泥瓦匠王承福当了十三年的兵,有了战功,本可为官,可他偏偏要干泥瓦匠这个行业,挣来钱除了自己用以外还分给过路的残疾穷苦人。问他为什么不娶妻,他说功小不能一身二任。“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意思是他不愿娶妻,说担负不了这样的责任,这大概就是所谓只求有利于自己的那种人吧。这里的“独善其身”,已经同《孟子》上说的原意有了变化。
“独善其身”,原意是说不能实现自己抱负,则主张宁可退隐也不放弃自己原来坚持的主张。现在变成了贬义,指不闻不问周围事物,而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