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朝的京畿地。丰镇地处古漠南,蒙晋冀三省交际处。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清代以前无单独行政建制。战国时属赵国,为代郡所辖地。先秦时分属代郡和雁门郡,汉袭秦制。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史称道武帝。公元398年时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大同),丰镇始为京畿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置丰川卫和镇宁所建制,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设丰镇厅。中华民国时撤厅建县。
走西口的桥头堡。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是我国近代的三次人类大迁徙。清朝至民国年间从山西等地通过杀虎口来塞外谋生做买卖的称为走西口,塞外的丰镇是第一站,故称桥头堡。山西忻州、崞县(原平)、代县籍来内蒙古的较多,其中一部分人留在了丰镇。从清初移民设垦近300年来,也就是晋商文化在丰镇沉积深化的300年。丰镇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晋商文化的结合地带。
京包线的旱码头。1915年9月平绥(京包)铁路通车至丰镇。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料价陡涨,路款未充”而工程暂停,再开工是1919年8月,此期间丰镇成为铁路临时终点站,所谓的旱码头。一跃成为内地连接蒙古草原的商埠中枢,与呼和浩特、包头并称绥远三大商贸重镇。京、津、晋、冀等地富商巨贾纷至沓来,丰镇盛极一时,成为塞外皮毛、牲畜,粮油的集散地。以钱、粮、布、当、缸、油、碾、面八大行为主的各业促进了丰镇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繁华马桥街,金融通顺街,粮行大西街,不夜盛记巷等就是当年繁华的写照。
内蒙古的“西柏坡”。1945年10月14日,丰镇第二次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进驻丰镇。区党委书记高克林,副书记苏谦益,区政府主席杨植霖,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宗逊等都住在丰镇城内。1948年9月24日丰镇县获得彻底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再次进驻丰镇。丰镇成为绥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绥远和平解放后,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12月17日迁至归绥(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