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塑料有哪几种(我国10种工程塑料产能排名!)


工程塑料可分为两个大类,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

通用工程塑料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特种工程塑料主要包括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及聚砜(PSF)等,特种工程塑料一般综合性能较高,长期使用温度在150℃以上,价格较为昂贵,用量相对较少。


通用工程塑料

聚酰胺(PA)

尼龙6和尼龙66是聚酰胺中比较典型的两类产品,约占总消费量的90%,我国PA6的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PA66近年来国产化进度提速,PA66产能大幅提升。

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消费额,据机构预测,到2032年,中国PA6和PA66的市场占比将达到40%,未来中国将成为PA6和PA66的主要增长动力。

聚碳酸酯(PC)

近年来,由于由于头部厂商产能的持续释放,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增速放缓,直接影响了对聚碳酸酯的需求,供过于求的情况加剧,直接导致价格及市场规模下降。

据统计,2023年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产量为225.5万吨,同比增长32.8%;需求量为295.8万吨,同比增长5.91%;市场规模为477.5亿元,同比减少13.29%。


聚甲醛(POM)

近年来,中国聚甲醛行业产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去年有3家企业的聚甲醛项目陆续投产,中国聚甲醛生产企业上升至11家。

从竞争格局来看,聚甲醛产业集中度较高。截至2023年,前5家企业产能占中国总产能的50%。

2023年,中国聚甲醛进口33万吨,同比下降7.3%;出口3.3万吨,同比下降15.4%。在汽车配件行业和高端电子电器行业,国产厂家进入较少。

据预测,进口方面,短期内中国聚甲醛大幅替代进口产品的可能性较小,进口量或仍将维持在30万吨以上;出口方面,国内厂商的持续降本增效和产业链完善,未来出口需求有望缓慢增长。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2023年中国PBT产能超过180万吨/年,同比增长18.8%,近年来中国PBT产能有所过剩,开工率较低。外加下游市场持续疲弱带来的的双重影响,中国新建及扩建产能的投产计划纷纷被搁置或推迟。预计2025年前PBT装置产能增速将放缓。

中国是PBT净出口国家,进出口量同比下降。2023年中国PBT进口量同比下降12.7%,出口量同比下降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近年来,中国PMMA低端产品产能集中且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随着2016年以来苏州双象和万华化学的投产,高端光学级PMMA产能逐步扩大,PMMA产品质量逐步提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以及汽车生产国,也是全球平板显示器主要供应国之一,市场推动我国光学材料需求不断增长,光学级PMMA作为光学材料的一种,需求同样呈现旺盛态势。我国光学级PMMA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且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


特种工程塑料

聚苯硫醚(PPS)

中国在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较,国内的PPS产品在生产工艺、质量、副产物的回收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自2020年12月1日起,我国对原产于日本、美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PPS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这为我国PPS厂商创造了发展机会,有利于促进国产PPS产销量及价格提升,加快PPS的国产化替代进程。


聚酰亚胺(PI)

中国聚酰亚胺厂商在传统电工绝缘领域产业化能力较强,但在高端电工绝缘、电子等其他应用领域的产业化能力较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产品种类不足、产品性能不稳定等,在高性能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聚醚醚酮(PEEK)

中国是增速最快的PEEK消费国,目前消费量占全球约25%至30%。

PEEK材料在电子信息、工业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据预测,2027年国内PEEK市场需求将达到5000吨,复合增长率接近20%。


液晶聚合物(LCP)

国内企业在LCP领域起步晚。LCP无论在树脂合成还是在成膜工艺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但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我国逐步涌现出一批能规模化提供优质LCP材料的国产企业,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聚砜(PSF)

国内企业自2015年开始逐渐实现工业化生产,短短几年国内聚砜产能快速增长,目前中国聚砜材料年产能约为1.4万吨,在建及拟建产能超过1万吨。然而,尽管中国聚砜产能扩张迅速,国内聚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却不高,难以满足下游医疗、水处理等高端市场的需求。


我国特种工程塑料现状

目前我国特种工程塑料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四点:

产业结构尚需调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虽然在电子电气、生物医疗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高端品种的供给上仍然不足,很多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例如,聚芳醚树脂方面的医用产品,如血液透析膜专用PES和骨植入PEEK等材料依然依赖进口,国内产品在质量稳定性、高纯单体合成、循环回收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技术支撑需加强:在一些关键领域,如芳纶纤维、聚乳酸、氟橡胶等,我国的产品在质量、应用开发等方面尚需提升。特别是在合成技术、产品应用开发、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缺乏系列化产品开发和产品应用技术开发。

原始创新投入不足:国内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多依赖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创品种较少,缺乏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和原创研究。研发工作往往以产品为依托,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落后于材料研制与应用,理论支撑不足。

标准体系建设待加强:国内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效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创新成果难以为企业服务。同时,我国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有不足,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基高分子领域的材料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体系自立自强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问题和不足,总体思路是重点推进部分核心单体的合成技术、相关纯化工艺与关键装备自主、关键品种低成本化与规模化制造,促进相关材料在电子信息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面向未来,完善系列品种,建立自立自强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建立相对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实现高端牌号自给自足,实现自立发展;